糖尿病日常管理

健康飲食

從前,大部份人從事的都是勞動作業,以步行或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,吃的都是僅可飽肚的食物,中國更曾有因饑荒而餓死超過千萬人;時移世易,現今世代,由於科技的發展,機器已取代大量人力工作,除個別行業,城市上班族都是安坐在舒適的寫字樓工作,需要從食物攝取的熱量其實大幅減少,然而現代人的食物卻過於豐盛,高脂多糖食物倍受歡迎,再加上工作時間長、壓力大、缺乏運動,各種「富貴病」便隨著現代化發展應運而生。最廣為人知的食物金字塔是1992由美國農業部推出,當時以食物所需份量分為四層六部份,為一般人每天攝取各類食物的份量比例作為一般性指引。 然而到了2005再次推出的食物金字塔重點已不在各類食物的攝取比例,而是強調需按個人的年齡、身體狀況及勞動性質作調整,其中更強調了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。而2002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設計的健康飲食指南則建議應減少進食紅肉,馬鈴薯和經精製的穀類食物如白麵包。 飲食控制對糖尿病人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,碳水化合物、糖份攝取量的控制固然重要,食品來源及品質亦非常重要,新鮮、無添加物就是最好的選擇,在選用調味料時更需堅守這個原則,以下是在選購、烹調、及在外用餐時的一些小貼士。

選購食材

烹調方式

外出進餐

運動與健康

要維持個人的身心健康,運動對於任何人都是重要的,常規適當的運動不但能幫助體重維持在理想水平,更能改善心肺功能、增進體能,運動時,身體的細胞會需要更多的氧氣及營養素,此時肺部會讓更多氧氣進入體內,心臟也會跳得更快讓血液輸送全身所需,藉著恆持的運動就增強了心肺能力,從而降低冠狀動脈及心臟病之危險因子。運動亦有助增強骨骼生長,預防骨質疏鬆,運動會加速全身血液循環,促進礦物質及營養的吸收,藉此能有效提高骨質密度,運動亦會喚醒骨細胞與骨骼生長的因子,因而刺激骨骼生長。此外,運動有助減壓及舒緩情緒,在運動時,身體會產生腦內啡,讓心情較為愉快。

注意事項

如果糖尿病患者有運動禁忌,應尋求專業運動康復師諮詢並獲取專業建議。一般情況下,患者應避免選在服藥後,藥物作用的高峰期進行運動,以免低血糖。如空腹太久,不宜進行太長時間的運動。 注射胰島素者,則儘量不要在黃昏或夜間做激烈運動,以免睡覺後發生低血糖。較佳的運動時間是餐後1小時,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,選擇適合患者運動條件的運動形式;患者應制訂運動運動時長、運動強度、運動頻率(如5天/周),運動時要觀察血糖、血壓等指標,亦應設定指標出現異常運動終止的標準(如低血糖症狀)。

糖尿病與運動

運動的選擇

  1. Adams OP. The impact of brief high-intensity exercise on blood glucose levels. 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. 2013;6:113-122. 
  2. Colberg SR, Sigal RJ, Fernhall B, et al. Exercise and Type 2 Diabetes. Diabetes Care. 2010;33(12):e147-e167.

情緒、壓力與健康

當有事情發生,或是外圍環境讓你產生感覺,這就有了情緒,但為什麼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情緒呢?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怎麼去詮釋這個事情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資料庫,裡面的資料就是用作詮釋每一件事情的依據,裡面有我們自己的親身經歷,他人的經歷,從不同渠道學回來的知識,裡面也有我們本身性格的一部份,這些資訊都在影響我們的想法,從而導致我們對相同的事情有不一樣的感覺,以致產生不同的情緒。

致於壓力,通常是指在面對一種外來的逼人威脅時,因為應付「困難和挑戰」所產生「生理」及「心理」的反應;這往往取決於我們對所面對的「困難和挑戰」的評價。壓力事件不論大小,都會觸發那個古老的“戰鬥或逃跑”反射機制,激活身體的交感神經系統,首先壓力荷爾蒙 (皮質醇) 會增加,使人的血壓稍為上升,讓人更集中、敏銳,心跳加速下令肝臟釋放更多的血糖,使腦部及肌肉得以利用;同時身體其他不必要的機能運作亦會暫緩,從而動員全身力量以應付危急。當危機過去,壓力荷爾蒙分泌下降,這個時候另外一個副交感神經系統就會起作用,它主要產生一個平衡作用,抑制體內各器官的過度興奮,使它們得到必需的休息。 短暫的壓力實際上對我們是有益的,在你需要時使你保持積極和警惕,比如考試會令你壓力增加,這會有助你集中精力,專心一意去溫習,對身體來說,適當的壓力能夠激發免疫系統啟動防防禦機制,比如促進傷口癒合,抵抗病菌感染。但長期的壓力卻可摧殘身心,若身體長期處於戰鬥及焦慮狀態,機體長時間抑制消化功能,或降低消化素的分泌量,會影響腸道健康;同時亦會削弱免疫系統的活動;長期壓力使皮質醇長期處於高水平,這樣會令血壓、血糖提升; 骨骼的形成亦降低,長遠可導致骨質疏鬆症。皮質醇有助短期情緒記憶,但長時期過多皮質醇會損害海馬體,影響學習能力。

日常血糖管理


糖尿病患者日常的飲食、運動及情緒壓力管理固然重要,在血糖的監控及日常自我檢測上亦不可忽視,根據衛生防護中心『 香港糖尿病參考概覽-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基層醫療的護理』內的『血糖控制和監測』指引文件,建議正在使用胰島素的II型糖尿病患者應自行監測血糖,適當地調整胰島素劑量以預防無症狀的低血糖和高血糖症。¹

對於非胰島素注射的病人,雖然自我血糖檢測不是必需的,但有研究報告結果顯示:患者若經專業醫護人員指導並制定定期自我檢測血糖頻率及時間,能更有助改善血糖的控制²,患者可透過醫護人員指導如何正確使用血糖檢測儀,瞭解影響血糖的因素如疾病、壓力、食物攝入、及運動等,學習如何利用數據調整食物攝入量及運動。

病人若能有節制、規律地調整自己的飲食及運動習慣,血糖便可維持在較理想水平,如血糖能長時間維持在正常水平,甚至經常出現血糖偏低現象,可與醫生商議藥量調整的可行性,這樣才可以反映治療效果,及時對治療手段作出調整,减緩和預防多種幷發症發生。

  1. McAndrew L, Schneider SH, Burns E, Leventhal H. Does patient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improve diabetes control?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. Diabetes Educ 2007;33(6):991-1011.
  2.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.IDF Guideline on self-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in non-insulin treated type diabetes. [Internet]. Brussels(Belgium):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; c2010[cited 20 May 2011]. Available from: http://www.idf.org/guidelines/smbg-t2d